—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时间:2025-07-10 17:49
地点:山东·德州市
余志远(1914—1943.4),原名张汉卿,1917年出生于乐陵县黄央镇邸家村。10岁入学,聪明伶俐,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1931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立高级小学。1936年6月,毕业于毕业于乐陵县师范附设班,后到黄夹镇西北的张牌家县立初级小学任校长。抗战爆发时,担任县立初级小学校长的张汉卿,参加了杜步舟的抗日教国军第六团,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人见校长都当了兵,也纷纷加入革命队伍。他每天早起晚睡,帮助各村建立抗日自卫队,使乐陵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发展,把当地的抗日活动推向了高潮。
1939年6月,气急败坏的敌人把张汉卿的父母抓到黄夹据点,妄图借此威逼他投降。张汉卿心急如焚,但坚持不投降。为保证他的安全,组织上把他调离,并谎称他已牺牲,为他出假殡、造假坟,迷惑敌人,诱使敌人放了他的父母。从那时起,他取“志向远大”之意将自己名字改为余志远,继续抗日。
余志远烈士牺牲地今貌
1941年1月,上级委任他为乐陵县县长兼县大队长。此时,24岁的余志远肩负着全县抗日斗争的重任,他在工作实践中锻炼的更加沉着老练,机智勇敢,胸怀更加宽阔了。他经常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干部和战士,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大家密切与群众的关系,部队一驻下,他就给群众挑水、扫院子,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老人们亲切地叫他“志远”,青年们称他“老余”,小孩们称他“余叔”。1942年底,在他的带领下,乐陵县抗日工作成绩显著,他被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评为“模范县长”。
1943年2月,日本侵略者调动沧州、盐山、惠民、宁津等地的敌人长途奔袭,对乐陵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包围”。4月,余志远带领部队转移到邢官庄时被敌人扫荡队包围,双方展开了激烈巷战,我军三五人分为一组,利用民房做掩护,充分发挥步枪和手榴弹的威力,大量杀伤了敌人。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我县独立营教导员杨文启和不少战士都壮烈牺牲。县长余志远和几个战士被围困在李汉荣家北屋里。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把敌人引到一座土房子里。余志远数了数剩下的子弹,又把身上带的文件和笔记本烧掉。有3个敌人冲进院内,端着刺刀往屋里冲,余志远连开3枪,敌人当场毙命。在院外的敌人声嘶力竭地叫喊:“余志远,投降吧,皇军会给你个县长做!”余志远无动于衷。敌人从侧面爬上房子,扒开屋顶,举着手榴弹逼他投降。他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了泣血革命诗篇: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扩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
余志远绝笔
然后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以身殉国。那一年,余志远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