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走近德州革命文物⑨ |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八里庄阻击战纪念地及烈士陵园)

时间:2024-07-31 16:12

地点:山东·德州市


冀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最早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抗战期间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1937年7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乐陵成立;8月13日,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在黄夹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此为山东第一次农民抗日武装起义。11月9日,八里庄阻击战打响,它是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山东战场上向日军打响的第一枪。同月,乐陵县民主政府在乐陵县城成立,办公地为乐陵文庙。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

照片17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jpg

图1: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1938年8月,冀鲁边区特工委和军政委员会组建,标志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9月,八路军115师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一百多名军政干部进驻乐陵县城,改组冀鲁边区中共特工委,重组军政委员会,组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部,并创办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又名军政干部训练班,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军政学校校舍包括文庙大殿,东、西庑等建筑。边区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军政委员会以及挺进纵队司令部的机要会议也时常在此召开。

照片18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革命纪念馆展厅.png

图2: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革命纪念馆展厅

1939年初,边区党政军中枢机关陆续撤离乐陵县城,分散到乐陵西北部黄夹镇、西南部孔镇、南部郑店镇乡村。今黄夹镇大桑树村一处民居院落,当时常设冀鲁边区特工委和115师教导六旅(由挺进纵队所辖永兴、平津两个支队的一小部八路军主力部队扩编后于1940年春组建)司令部中枢机关,边区党政军重要会议均在召开。

照片15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纪念馆.JPG

   图3: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纪念馆

       自1941年后,日军对冀鲁边区采取“拉网扫荡”和“铁壁合围”等绞杀策略,边区抗日军民进入最艰险的抗战时期。其间,仅有据可查的大小战斗就有一千余次,县团级军政干部牺牲七十多名(副旅以上十四名,占全国同类抗战人员牺牲人数的十分之一)。乐陵县长余志远壮烈捐躯、铁营洼突围等事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战争的残酷。

照片25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中一角.JPG

图4: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中一角

八里庄阻击战旧址位于乐陵市朱集镇八里庄西南道路东侧,阻击战中牺牲的战士即在此埋葬,后期随着革命发展,这里逐渐成为冀鲁边区革命烈士陵园。2000年,乐陵市全面修葺烈士陵园,并在此西侧新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现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照片32 冀鲁边区与115师教导六旅司令部旧址室内梁檩.JPG

图5:冀鲁边区与115师教导六旅司令部旧址室内梁檩

照片21  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烈士墓碑.JPG

图6: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中烈士墓碑

烈士碑林.jpg

图7:保护修缮后的烈士碑林


八里庄阻击战是抗战初期冀鲁边区阻击日军的重要战役,是山东抗战第一枪。1937年11月初,日军由平津南下,攻陷庆云县城,随即由三间堂大桥进入乐陵。获悉日军南犯的消息,韩国珍(时任中共乐陵东辛店区区委书记)、苏明(东辛店乡校校长,地下党员)等人动员百姓献出耕地的钉耙,将铁齿向上密排于乐陵城东八里庄一带的公路上,数百名民团及自卫队武装人员,利用枣林做屏障,埋伏在公路两旁伏击日军。战斗持续了数十分钟,我方有三名人员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牺牲战士的遗体被掩埋在路边的枣林中,也就是今天的烈士陵园处。抗战胜利后,牺牲的抗日军民逐渐移葬于此,目前共有1003名冀鲁边区革命烈士在此安息。

烈士纪念广场.jpg

图8:烈士纪念广场

完整性:八里庄阻击战纪念地的文物内涵为战斗遗址和革命烈士墓,战斗遗址周边已建成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遗址上出土的战斗文物现存放于革命纪念馆中陈列展览,现有革命文物403件,革命烈士墓得以保存,其完整性较好。

真实性:为更好的保存八里庄阻击战纪念地,当地政府新建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修葺,不影响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