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时间:2024-07-29 14:48
地点:山东·德州市
7月16日,“中共山东百年历史图片展走进德州”启动仪式举行。本次活动由省委党史研究院、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市博物馆联合承办。图片展以时间为脉络,精选近300幅历史图片,全面展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展览地点在市博物馆一楼,展期为7月17日至31日。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图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内撰写《论持久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图为中国驻军在卢沟桥奋起抵抗。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指示,以及北方局提出“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山东党组织抓住日军立足未稳、国民党军大肆溃逃的时机,从1937年下半年起,发起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徂徕山、泰西、鲁南、湖西等十余次抗日武装起义,从泰山南北到黄河两岸,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抗日烽火在全省各地迅速燃烧起来。到1938年5月,这些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00余次,攻克县城15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1938年12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山东各地抗日起义武装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共计2.45万人。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转变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抗日游击兵团。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泰安徂徕山直接领导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在寺岭、四槐树公路上伏击日军。这是山东全境影响最大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图为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
为打开山东的抗日局面,中共中央决定派八路军主力部队入鲁。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派兵去山东”。1938年12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和先遣支队一部进入鲁西北。1939年3月初,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主力在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下进入山东,与山东纵队并肩战斗,大大增强了山东人民的抗日力量。
1939年5月11日,日、伪军将八 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与鲁西党政机关包围在肥城陆房一带。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经过激战,胜利突出重围。陆房战斗歼敌1300多人,超过平型关大捷的歼敌人数,震动全国,蒋介石致电嘉奖,在事实上承认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图为陆房突围的参战部队。
193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部署,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境内的八路军各部队。徐向前、朱瑞分别任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入鲁作战的同时,山东纵队在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等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有小山战斗、鲁中反“扫荡”、五井战斗、孙祖战斗、杨家横战斗、刘家井战斗、魏家堡战斗等,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根据地。图为山东纵队著名战斗示意图。
地雷战是抗战时期山东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其中,海阳地雷战名扬华北敌后战场。图为民兵埋设地雷。
铁道游击队是抗战时期活跃在枣庄和微山湖一带的抗日武装。他们打洋行、截火车,破铁道、炸桥梁,搞情报、捉汉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图为被铁道游击队炸毁的日军列车。
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保证。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联合大会在沂南青驼寺开幕。大会历时一个多月,选举产生了省级行政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和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标志着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图为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场。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政治改革,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基层政权直接由选举产生,选出了一批庄户县长、牛倌区长、长工村长。图为根据地群众民主选举县长。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经济改革,开展减租减息,进行互助合作,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到1944年底,根据地的23417个村庄中,有63%进行了减租减息。图为平禹县四区群众集会,欢庆“双减”斗争的胜利。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文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思想上得到启蒙。颁布《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办起大批中小学,发展以冬学、庄户学、识字班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图为识字班在上课。
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北海银行,创造性地以粮食、棉花、花生等战略物资为储备,保持了根据地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北海银行后来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组成银行之一。图为北海银行的印钞机和北海币。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经费极端匮乏,尤其对黄金的需求特别迫切。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向延安秘密运送了13万两黄金,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经费保障。图为招远金矿大玲珑洞旧址。
为壮大根据地的经济实力,1943年10月山东分局决定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到1944年底,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共开垦荒地7.7万亩,节约应领经费的40%左右,山东军区及所辖部队经费自给率达到50%。图为山东军区政治部帮助群众挖水渠抗旱。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七大主席台两侧各悬挂一幅贺幛,左侧来自陕甘宁边区,右侧来自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充分说明了山东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图为七大会场和山东贺幛。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山东党组织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为夺取山东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图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进行整风学习。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伪军的“扫荡”,加上罕见的旱灾和虫灾,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时期。1942年4月,刘少奇受中央委派,到山东指导工作。在刘少奇的指导帮助下,山东分局正确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今后山东抗战的总任务,统一了领导成员的思想,对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度过严重困难起到了关键作用。图为刘少奇(前排左二)与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部分党政领导合影。
明德英,女,山东沂南人。1941年11月,她用乳汁救活了一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伤员。1943年,又抢救了八路军战士庄新民。
王换于,女,山东沂南人。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后代近百名。悉心护理一名身受重伤的大众日报社工作人员,使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300多名胶东乳娘视革命后代为己出,尽管历经日军频繁“扫荡”和多次迁徙,胶东育儿所的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胶东乳娘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图为胶东育儿所大班孩子的合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图为日、伪军向八路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