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时间:2024-07-29 10:43
地点:山东·泰安市
7月份是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今年红色文化主题月的主题是“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王庄镇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也保留了很多红色遗址。
泰西地下情报总站 1938年1月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后,中共泰西地下党及情报工作已具备一定工作基础。1938年5月中共泰西特委建立后, 泰西地下情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但还没有专门的机构。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为了加强情报工作,实现对泰西各县情报站的统一领导,决定在泰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组建情报总站,直接归司令部领导。经过分析和研究,决定在肥城四区(今王庄镇)阎屯村郭长灿家设立地下情报总站(当时郭长灿任阎屯小学校长、中共阎屯村地下党支部书记,其父亲郭明绍任肥城四区的抗日镇长,镇公所就设在他家)。站长由郭长灿担任,情报员有孙吉领、郭长甲、郭长信、庞甲廷等。
泰西抗日情报总站旧址
泰西地下情报总站设立后,六支队侦察参谋张建帮等前来组织召开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肥城、泰安、东平、平阴、长清分站的站长。会上明确了情报总站站长,确定了总站及各分站的联络番号、暗语和住址,肥城分站驻王庄南尚任村。会议特别强调,各县情报分站每天要向总站和各县大队或独立营传送当地综合情况,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要及时送达。若是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武装部队在分站范围内活动时,各分站要主动与部队情报处取得联系,并提供当地及周边县区敌情情报。各分站实行总站和县大队或独立营双层领导制。
1939年12月,为加快各分站的情报传递速度和确保情报总站的安全,在总站开设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大大方便了情报传递工作。各地的情报人员装扮成商人,以谈生意做买卖的名义往来于泰安、肥城、长清、平阴、宁阳、汶上等地, 没多久就摸清了这些地方敌伪的分布情况,并绘制了大量详尽的敌军工事部署图,为八路军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0年4月,郭长灿调六区任组织委员, 泰西地下情报总站的工作由庞甲廷代理。是月, 敌人在“扫荡”中发现了自行车修理铺的秘密。泰西地下情报总站被破坏,敌人掠走车铺的全部财物,两名情报员被捕。是年7月,郭长灿受组织委派重新组建泰西地下情报总站,恢复了泰西的情报网。
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 1939年10月,驱走国民党顽固县长田家滨后,根据群众的要求和中共泰西地委的意见,县委在肥城四区东焦庄建立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东南两面临沟,沟深6米多,宽200米,有余绵延数里,横贯东西南北,能容千军万马。由于此地便于人员疏散和隐蔽,当年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沟召开成立大会。办事机构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个科,各界人士代表公推于会川兼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统一区、乡、村政令,积极动员广大民众开展征粮、募捐等。1942年一一五师的1个团,从延安向山东护送干部时曾在此居住,并借助有利地形击退日伪军的围攻,取得战斗胜利,保证干部安全,完成了护送任务。肥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改造,是肥城抗战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保证抗日军队供给、开辟与建立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焦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2013 年7月,在肥城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的关心支持下,王庄镇对原肥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进行修缮,完成通道大门、墙壁、屋顶及院落的维修,工程于2013年10月底竣工,成为一处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教育后代的红色旅游基地
肥城四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 1938年8月,中共四区区委书记王少芬发展南尚任村吴立全为中共正式党员。8、9月间,由吴立全先后发展三名雇农徐玉华、吴相昌、吴相荣和一名小知识分子韩云发4名同志入党,于9月份建立王庄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南尚任村党支部。吴立全任党支部书记,吴相荣任组织委员,韩云发任宣传委员。以后继续发展党员,10月底发展到25人。1939年,党员人数发展到100多人。
抗战遗址——孝堂峪村地道 1939年3月20日,根据罗荣桓提议,泰西地委在常庄召开“泰西地区抗日活动积极分子大会”。参加会议的有 :一一五师东进支队首长、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负责同志,部队营级以上干部,地方县委及部分区委的负责人。当时正在孝堂峪村刘宗山(隶属于泰西特支党员)家医治枪伤并调养身体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副司令何光宇(开国少将)带伤参加了会议。会上,罗荣桓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分析泰西地区的抗战形势, 肯定泰西党组织和部队的工作,介绍冀北平原抗日经验 ;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党政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坚强的敌后战斗堡垒”的指示,给泰西人民抗日斗争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会后,何光宇回到孝堂峪村,向孝堂峪村刚成立不久的党支部传达了常庄会议精神,商量决定发动群众挖掘地道,把各户已有的地窖贯通。当时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可凭借地道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变原来的地窖只能躲为能躲能走。二是凭借地道可以抓住机会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消灭敌人。三是可以作为抗日队伍藏兵之用,以便更好地适应战略和战术需要,也能掩护和藏匿抗日队伍的伤员。四是依托隐蔽工事以备应急之时建立战地医院。在何光宇司令的指导下,孝堂峪党组织发动群众,又得到第六支队官兵帮助,挖掘地道工作迅速展开。
地道东起村南土沟,洞口在当时的一个厕所墙中,向北至村中东西主街,沿街蜿蜒而行,西至村西南李开顺家。贯穿全村东西,将部分家中的地窖贯通,留有 31 个出口,总长千余米。
地道的建成,极大地鼓舞群众抗日斗争热情,增强抗日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地道具有的隐蔽、防御、联络、运动和阻击功能,在抗战的艰苦阶段发挥了独特优势,是当时抗日组织和战士修整、养伤、开会、集结的主要聚集地。泰西抗日党组织经常在此进行会晤,孝堂峪村曾经几次同时驻进肥城、宁阳、平阴三个县的抗日司令部。他们凭借地道的掩护,在此分析抗战形式,商讨对敌斗争策略,制定工作方针和政策。期间,活跃在泰西抗日组织的领导人何光宇、李文甫、乔绶卿、张敬五、孙诗轩(又名孙新民)、马继孔、牛顺山、安振田、刘新法等人经常出入这里。四区区委书记尹巨山、妇女干部赵文英、区民政助理员闫子伦、区长姜殿桂、武装助理员方玉春、通讯员刘龙江更是经常住在这里。隶属泰西特支的中共党员刘宗山家就是这些抗日人员和抗战组织的落脚点。其家中有地窖直达主街地道。
1940 年,投靠日军的反动组织红枪会,帮助日本侵略者杀害抗日的共产党员,他们和汉奸勾结在一起,公开打出旗号,声称谁是共产党就和谁为敌。他们得到消息说孝堂峪经常有抗日干部和八路军活动,对孝堂峪进行围剿。因早有防范,大家都转移到地道里,他们没抓到人,就把刘宗山家的四间堂屋和财产全部烧掉。
1941 年 4 月,地委直属的泰西实验区青救会任主任刘太东、新三区区长姜殿桂、四区区委书记尹巨山、抗日武装大队(安宁大队)干部和四区抗日自卫队干部正在刘圣廷家开会,敌人在汉奸队长王承途带领下突然包围了村子,参加会议的干部迅速转移到地道中,敌人挨家挨户搜查抗日人员,最终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的敌人放火烧掉了六户二十余间房子,把刘圣廷吊在院子里毒打一顿后无功而返。
特别是 1941 年“泰肥山区事变”后,日军在村东山的制高点增设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负责监视和镇压村内和周边的活动。中共肥城县委审时度势,决定凭借村中地道的隐蔽优势,把孝堂峪支部建成安插在敌后的钉子,党组织把党员刘圣祥安排到日伪据点中当账房先生, 能够及时获得日伪军动向,为抗日提供情报。在那段抗战最艰苦时期,孝堂峪人民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开展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项白屯战斗遗址 现位于王庄镇项屯村小学正南,王虎公路以北。1947 年 12 月 19 日,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赵建民等率独立旅、炮兵营及一、七分区一部与国民党七十三师十五旅在项屯、白屯一带展开激战。此战,国民党千余人被歼,近五百人被俘,解放军六十余名指战员牺牲。项白屯战斗扭转了泰西的战局,为解放泰西奠定了基础。1997 年 12 月 19 日,由共青团肥城市委和王庄镇人民政府共同立碑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