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时间:2024-07-26 15:25
地点:山东·德州市
【齐禹①消息】二区靠近齐河城,自从齐河城被国民党军重占,二区大部分村庄不断被抢,群众情绪不稳。在这种情况下,全区还办起三十多处冬学,因为干部的思想打通了,工作开展得也深入。据调查,二区的冬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受训的冬学教员全是经过区干会详细研究过的,素质能力比较好。据县教育科同志说,轮训二、三、六区冬学教员,以二区成绩最好。像陶庄王兴仁,被分配到絮庄当冬学教员,他正害病,就用手巾裹着头去开学,完后回家吃药。
《冀鲁豫日报》② 1946年1月11日第2版
二、区里各村趁把受训的冬学教员送到县里以后的空子,分别深入宣传目前时局和齐禹形势,同时酝酿冬学。
三、区干走到哪村,就打听冬学情形,晚上还到冬学上课。抗联住白马庄时,有个学员曾反映:“上冬学很好,就是穷人没工夫。我家里黑白织布,要上冬学就不能织布,怎么办?”干部听了,就在冬学里让大家讨论,结果确定妇女织两晚上布、上一晚上学。这样大家都乐意。又如李区长曾到陶庄办冬学,谈目前时局、齐禹形势和两个案件,群众听了很高兴。
四、能解决实际问题。陶庄冬学开课不久,就发生两家打仗的事,有一家到区公所告状,诬赖别人。李区长马上到该村,先找到村干了解了情况,晚上就到冬学里把两家打仗的事当教材,让大家讨论谁是谁非,然后判这个案子。当时,群众很有兴趣,可是不好意思说,怕得罪人,都鼓着嗓子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李区长看出这种情形,就让大家分组讨论,密报给他。群众都说李区长这个办法好。
①齐禹:旧县名,1942年成立,1950年撤销建制。
②《冀鲁豫日报》: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8月1日创刊。《卫河日报》和《鲁西日报》合并而成,发行于冀鲁豫地区。1949年8月12日停刊,改为《平原日报》。
【平禹讯】三区王寨镇农会、工会于本月十五日晚召开主雇座谈会,进行留雇工作。首先由村农会副主任王玉海说明,为了迎接明年的大生产运动,必须早留雇,才能使雇工安心干活,过了农历年就立春,正月十五以后就要送粪耙地,若不及时留雇,就耽误生产,并对去年秋的增资工作做了检讨,因为当时对于增资的理由,没有向主雇双方进行说明,只是按一、二、三等分别增加到六百斤、七百斤、八百斤小米。雇工生活虽得到了改善,但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己组织起来的力量,只认为这是政府的法令,怕增了资要去参军,所以发生了“明增暗不增”的现象。雇主也有顾虑,怕明年再增资,因而说:“今年增了八百斤,明年再增到一千四百斤。”因为害怕,雇主就拖延留雇,有的不敢再雇。
《渤海日报》③ 1946年1月31日第4版
在详细了解了增资的法令以后,主雇双方均消除了以前的顾虑,便讨论起今年的留雇问题。雇主王玉厚表示,他家的雇工在增资后生产情绪提高了,家里地里处处被照顾得很周到,虽然增了几百斤粮食,可是在雇工自己的生产与节约中也能省得出来,不过由于原来的雇工今年因家里离不开,不再扛活了,因此要求农会和工会另外介绍一个。有的雇主说:“只要我们拿着雇工不当外人,好好照顾,他就会把活做好,这是将心比心,真是“家里做好饭,地里不用看’,一点儿也不差。”经过讨论,共有雇主王洪勋等十人当即提出留雇,但原来的雇工或因自己有了土地而不愿继续扛活,或因家里无人劳动而走不出来,最后只有八个雇工留雇。经大家研究决定,由农会、工会共同负责从其他解雇的雇工中给两家雇主另外介绍雇工。最后,关于今年的工资问题,也经主雇双方同意,由大家评定。大家均保证会努力生产,迎接明年的大生产运动。
③《渤海日报》:中共渤海区党委机关报,其前身为《群众报》。1944年7月1日正式出刊,1950年4月25日因渤海区建制撤销而停刊。
④岱东(1917—1946),即刘岱东,又名锡爵,山东广饶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奉命到平禹县领导群众开展翻身运动。1946年4月10日傍晚,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