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

走近德州革命文物①丨一座青葱校园镌刻红色记忆

时间:2024-07-25 10:35

地点:山东·德州市

应用于活动主视觉.png

    岁月流逝,一座青葱校园,镌刻着红色记忆。在德州市陵城区郑家寨镇,一座大宗家战斗纪念碑庄严矗立在大宗家小学院内。她庄严肃穆,记录着当年一批英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场景;她静静注视着祖国每一天的发展,时刻警示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要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共谋国家发展,民族复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大力开展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德州市举办“走近德州革命文物”,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线上展播活动。首先让我们来到郑家寨镇大宗家战斗遗址和城区东方朔公园,触摸红色文化,探寻革命历史。

  “当时天还没亮,敌人步兵就向五支队进攻,上千人直插侯家和大宗家之间,然后分头直扑支队队部和团部指挥机关驻地。敌人的骑兵就集结在村外沙堆后面,妄想给我军出其不意的打击,这可是与日军的正规军作战!”在纪念碑前,大宗家小学原校长康照林向采访团介绍,1939年3月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五支队机关及所属五团的部分武装,转战至陵县大宗家一带做短期休整。4月1日拂晓时分,突然遭到来自德州、商河、临邑等地日军快速部队2000余人的包围。我军奋起反击,艰苦激战一天,击毙敌首大佐安田等500余人。大宗家一战,粉碎了日军妄图消灭八路军驻冀鲁边区主力部队的图谋。
  “大宗家战斗的意义是深远的。我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威慑了敌胆,鼓舞了冀鲁边区人民的抗日斗志,在冀鲁边区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给陵城区人民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康照林说。

  在东方朔公园文化长廊,吴匡五外孙、陵城区职业中专教师张会福向采访团一行讲述了抗日县长吴匡五的革命故事。
  “我姥爷吴匡五,1915年出生,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八路军在乐陵举办的抗日军政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带领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41年9月7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7岁。后人为追念其功绩,在1943至1949年期间,陵城区被称为匡五县。”张会福说。
  据他介绍,1938年7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萧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9月27日到达冀鲁边区的中心乐陵,开辟抗日根据地,在乐陵举办抗日军政学校,招收抗日青年。吴匡五说服父母,丢下妻女,毅然投笔从戎前往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共冀鲁边区特委主办的《烽火报》任编辑。不久,调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任民训科长,并由当时县委书记李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津南专署民训科长。为开辟陵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派他到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同年7月9日,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匡五就任第一任县长。